| 首頁 > 專題 > 國衛復審 健康岐山 健康教育專欄 |
秋風送爽,丹桂飄香,又到了一年中美食最多的季節。新鮮的時令果品、開胃的腌制小菜,都為我們的餐桌增添了別樣風味。然而,在這些美味背后,也隱藏著不少健康隱患。
? ? ? 一、警惕腌制食品中的"隱形殺手"——亞硝酸鹽
秋天氣溫逐漸轉涼,不少家庭開始制作腌菜、臘肉等食品。這些腌制食品雖然美味,卻可能含有過量的亞硝酸鹽,成為健康的"隱形殺手"。
?1、亞硝酸鹽的危害
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后,能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,導致組織缺氧,引發頭暈、乏力、胸悶等中毒癥狀。更嚴重的是,在胃酸環境下,亞硝酸鹽可轉化為亞硝胺,這是國際公認的強致癌物。
?2、安全指南
(1)把握腌制時間:蔬菜在腌制過程中,亞硝酸鹽含量會出現一個峰值,一般在腌制的第3-15天出現。當腌制時間超過20天后,一般可以達到安全水平,因此腌菜建議等到20天后再食用。
(2)合理搭配:食用腌制食品時,可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果,維生素C能有效阻斷亞硝胺的形成。
(3)控制攝入量:不要長期大量食用腌制食品,且每次食用量不宜過多。
(4)購買正規產品:購買成品腌菜時,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,注意查看食品標簽和生產日期。
小貼士:如何辨別工業用鹽(亞硝酸鹽)和家庭食用鹽?——亞硝酸鹽和食用鹽性狀都是白色晶體,僅憑肉眼無法辨別。
1、可靠辨別方法:
(1)看產品名稱和標識:食用鹽外包裝上會明確寫著“食用鹽”“加碘食鹽”等字樣,而合法銷售的亞硝酸鹽會醒目地標有“有毒”“有毒品”“食品添加劑”等標志。
(2)看用途說明:食用鹽配料表通常只有“精制鹽”或“海鹽”等,用途是烹飪調味。亞硝酸鹽會注明“用于肉類制品加工”“發色劑”等,并有嚴格的用法用量警告。
?
2、絕對不能采用的方法:
禁止用嘗味道法辨別,攝入極少量的亞硝酸鹽即可導致中毒!
亞硝酸鹽是劇毒物質,成人口服的最低中毒劑量約為0.1g,口服最低致死劑量約為1-5g,如發現不明來源的白色晶體,最保險的做法應是丟棄處理!
?二、時令果品食用指南:
?柿子、銀杏果莫貪嘴
?秋天是豐收的季節,各種時令果品紛紛上市,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柿子和銀杏果。但這些美味并非人人適宜,食用時有些注意事項需要牢記。
1、吃柿子需注意:
不宜與高蛋白食物同食:柿子含有較多的鞣酸,鞣酸在胃酸作用下可與蛋白質、鈣離子等物質結合,形成不溶性沉淀物,增加胃腸不適甚至形成胃石的風險。為避免不良反應,柿子不宜與蟹、魚、蝦等高蛋白食品同時食用。
糖尿病患者慎食:柿子含糖量較高,且主要是葡萄糖、果糖等簡單糖類(單糖),易被人體吸收,使血糖迅速升高。
脾胃虛寒者適量:柿子性味寒涼,脾胃虛寒、腹瀉、體弱多病者不宜多食。
2、注意銀杏果食用安全:
銀杏果去掉種皮和胚芽(中間的芯)的果仁有很豐富的營養價值,充分加熱后熟的銀杏果香糯可口。
從正規渠道購買:一定不能生吃,要按照規范去除有毒部位,再通過加熱、蒸、炒等方式降低毒性。
去除毒性部位:去除銀杏果的外種皮、中種皮(果殼)和內種皮(衣膜),并抽去胚芽,這些部位含有較高的有毒成分。
徹底煮熟:通過蒸、煮、燉或炒等方式進行烹飪。例如可以用開水煮沸 10 分鐘,然后進行炒制或其他烹飪方法。
控制食用量:成人每次食用量建議不超過 10 粒,孕婦、嬰幼兒應避免食用。
警惕中毒癥狀:食用銀杏果后如出現惡心、嘔吐等癥狀,應立即就醫。
三、防秋燥飲食指南:滋潤身心,舒適度秋
秋季氣候干燥,人體容易出現口干、咽干、皮膚干燥等"秋燥"癥狀。合理的飲食調理可以幫助我們有效預防和緩解這些不適。
?1、防秋燥飲食原則:
(1)增加水分攝入:除了直接飲水,還可多食用含水量豐富的食物,如梨、葡萄、蘿卜等。
(2)多吃滋陰潤肺食物:銀耳、百合、蜂蜜、芝麻等食物具有很好的滋陰潤肺功效,適合秋季食用。
(3)適當補充優質脂肪:堅果類食物富含不飽和脂肪酸,既能滋潤皮膚,又有益健康。
(4)少辛多酸:秋季應減少辣椒、生姜等辛辣食物的攝入,適當多吃酸味食物如山楂、檸檬等,有助生津潤燥。
2、防秋燥食物推薦:
(1)梨——潤肺止咳的“天然甘露”:梨的水分含量高達85%以上,且富含蘋果酸檸檬酸等有機酸,能刺激唾液分泌,緩解口干咽燥。
(2)百合——滋陰潤燥的“肺之良藥”:百合的滋陰作用能補充肺中津液,讓肺部保持濕潤,同時其含有的黏液質能減少干燥空氣對肺部的刺激,另外還能兼顧安神,一舉兩得。
(3)白蘿卜——順氣化痰的“平民補品”:秋季人們偏愛進補,易出現消化不良,白蘿卜含有的芥子油、淀粉酶等成分能促進消化,避免積食。
(4)杏仁——潤肺平喘的“堅果之寶”:甜杏仁富含脂肪油,既能滋潤肺部粘膜,緩解干咳無痰,又能潤滑腸道,改善秋季便秘。
溫馨提示:
秋天是享受美食的季節,也是調養身心的好時機。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安排,我們既能享受美味,又能維護健康。愿您度過一個健康、舒適的秋天!
?
(本文信息僅供參考,個人體質不同,如有特殊健康問題,請咨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。)
版權所有:岐山縣人民政府主辦:岐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
陜ICP備19018964號
網站標識碼:6103230002
陜公網安備61032302000020號